2024年12月21日上午,在“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期间,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承办的“智能制造产业人才专题活动”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来自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技术骨干等近200位嘉宾莅临现场,共同交流探讨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模式创新。
智能制造产业人才专题活动现场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党总支书记陆大明出席会议并致辞。活动邀请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卫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周光辉,东北大学教授、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巩亚东,德国凯泽斯劳滕-兰道工业大学教授Bernd Sachweh,同济大学工业4.0学习工厂副主任陈云,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红波,JWI Software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Per Anders Johnsson,联想集团全球学习中心产品负责人关相儒等专家作精彩报告与交流。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主席助理张彦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喜军,马来西亚智能产业协会主席、东盟工程技术研究院院士陈志辉,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北京代表处副总经理温斌等嘉宾受邀出席本次会议。活动由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e-works CEO黄培博士主持。
陆大明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它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人才是支撑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希望与会嘉宾围绕智能制造产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模式创新进行深入探讨,探寻更好的智能制造育才实践之道。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党总支书记陆大明致辞
顾佩华院士以“探索智能时代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题作了精彩演讲。顾院士讲解了人工智能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AI时代的全面到来,将对未来工程技术人才提出新要求。基于此,顾院士深入介绍了新工科天大方案的核心理念与培养模式,并分享了智能时代新工科教育的适应性融合创新模式。
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作报告
周光辉主任以“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智能制造工程卓越人才”为主题展开演讲。他剖析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发展现状与需求,解读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并分享了西安交通大学智能制造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他表示,西安交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对标国家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支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能力达成。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周光辉作报告
巩亚东教授分享了关于“智能时代工程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的思考。巩教授讲解了人工智能技术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指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要积极探索智能产业人才培养教学综合改革。他表示,工程教育与智能产业人才培养要顺应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产教融合是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征和有效途径。